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罗家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社会治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有理论与实践均已表明,社会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能够有效促进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为此,要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以社工培育为抓手,提高社工专业化水平

  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晚,社区社工和机构社工都面临着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影响了社会治理的专业化。为此,一是内生社区社工。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拥有社工资格证的社区社工人员工资,鼓励社区社工参加培训,系统学习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考取社工资格证;在换届选举时将部分受过社会工作系统教育的专业社工吸纳到社区居委会工作班子中,推动社区居委会成员的专业化、年轻化与知识化。二是培育机构社工。机构社工一般都在学校受过系统化的教育,专业理论性较强。因此,应该注重加强社工教育的发展,增强社会工作发展的定力,防止社工专业被边缘化。当然,社工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社区社工还是机构社工都是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的方法为居民提供服务的,理论还需联系实际;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该辅之以适当的实习时间,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同时,要完善资格证考试制度,注重考前考后培训,健全专业资格认证制度,为提高社工专业化水平提供制度支撑。

  以“社会公益”为理念,注重社工与志愿者联动

  助人自助和专注公益是社会工作者的内在特质,以公益为理念是扩大社会工作影响力的一张王牌。从实践来看,深圳市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积极学习经验,率先探索出“社工+义工”的发展模式,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鉴。客观上来看,当前该模式还只是一种经验的移植,本土化程度不高,不免出现“水土不服”,必须因地制宜推进这一模式的本土化发展,使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与社区深度融合。具体而言,面对当前“社工+义工”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行政性有余社会性不足的缺陷,在发展中应明确政府引导与支持的角色定位,逐步去行政化,探索民间化运作机制,让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真正回归社会;在实践中应加强制度创新,让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真正符合中国国情,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不仅如此,这一模式在实践中涉及政府各部门、社工、志愿者与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还需理顺主体间关系,推动主体间联动发展,以扩大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这样,才能探索出适合我国社区服务规律的发展模式,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拓展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以“政社合作”为思路,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

  “职业化”即在政府支持与社会发育共同推动下,各社会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岗位得到开发,吸纳社会工作人才进入职业岗位,社会服务成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并得到发展。社工人才的职业化可从职业标准的制定、薪酬管理、人才激励、社工素质四个方面推进。一方面,职业标准的制定是职业化的基础,统筹了职业化其他方面,是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制度保障,应根据民政部和各地的实践探索,制定全国性的职业标准制度,统筹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社工薪酬管理制度,体制内社工可仿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工资制度,体制外社工参照非营利组织薪酬管理,探索多元化收入来源,提高社工福利待遇。此外,探索社工人才建设的激励制度,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并兼顾效率与公平。最后,我国《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指出,社会工作者不仅应具备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职业守则,还应具备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社会工作基本方法、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等基础知识。总体而言,社工人才职业化建设需统筹推进,实现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塑造社工人才职业化体系。

  (作者单位: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附件

【字体: | | 】 【打印】【关闭

相关文章